LGBTQ游戏推荐

One Night, Hot Spring (温泉一夜) 语言:支持繁体中文 时长:30-50分钟 卖点:跨性别主角(transgender),温暖,日式的敏感 推荐:5/5 七个结局完整而且温暖。游戏中,玩家将扮演Haru/Haruto赴约朋友Manami的生日温泉旅行,去感受作为变性人在公众场合的心理纠结以及与朋友之间暧昧的关系。玩家起初并不知道Haru的“真实身份”,我对她为何如此抵制女浴只是感到很困惑。一直到情节逐步推进, Haru的内心才慢慢显露出来。 Haru与Erika在温泉的一段对话很柔和地引导玩家去想象变性人在学校体育课(如日本)和厕所遇到的尴尬和困难。当公共设施没有考虑性别问题时,变性人就会受到两种性别的歧视。正如同一名身着男性制服的同学走进了女性厕所以后,同学们可能更多地将他当成走错了/变态而非认为她是一名变性人。再例如更改户口本的姓名、性别,不能结婚等等其实都是当代变性人所面临的困难之一。 (不能结婚的理由是,哪怕Haru变成了女性,户口本上依然写的男性。所以如果她选择和男性结婚就变成了同性婚姻。) 因为是日本设计师设计的游戏,所以文字当中害怕麻烦,低自尊的性格和Haru自身的困境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当玩家为Haru做出许多敞开心扉的选项时,我们也由衷地希望Haru能够接受自己的,与朋友分担自己的担忧。 作者的后续两部作品讲述了埃莉卡和爱美的故事 2. last day of spring  3.spring leaves no flowers  游戏可以免费下载也可以随意打赏。如果想要打赏但无法支付的朋友可以私信我。  A New Life (新生活) 语言:支持简体中文 时长:30-50分钟 卖点:女同,又甜又刀,画面绝美 推荐:4.5/5 改善:无法快进重复流程 一本插画般的视觉小说。《A New Life》囊括了欧格丝和梅相识、相知、相伴的故事。玩家通过选项了解两位大学生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担忧。玩家也会通过选项决定梅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游戏于2020年5月发售,此刻正值疫情期间。游戏也结合了疫情和人物命运来让玩家以虚实交错的方式体验了两人的爱情。 本作和前作(Missed Messages)都带有悲剧色彩——梅常常因为疾病撒手人寰。不知是由于作者本人的经历还是刻意为之,疾病常常作为结局用来结束整个故事。作者似乎想告诉玩家:“我们”终究会再次成为一个人;我们终究会拥抱一颗孤独的灵魂。我曾经从我的一位蕾丝老师中听过相似的言论。我当时很惊讶。但转念一想女同性恋在国内的处境又似乎有些了然。《A New Life》很可贵的另一点在于它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美国大学生的生活和气质,这一点让我无比熟悉又增强了代入感。 If Found (如若找到) 语言:支持简体中文 时长:100-120分钟 卖点:视觉艺术,自传故事 推荐:5/5 改善:游戏机制和游戏叙事的冲突 《If Found...》是一本关于回家、出柜和擦除一切的互动式视觉系小说。玩家将鼠标变为橡皮擦,通过“擦除”这一动作来推进画面和故事。故事为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角卡西奥(Kasio)如何与家人发生冲突,如何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游戏的画面和分镜设计我认为在以上游戏中是做得最好的。橡皮擦成了玩家手下的刮刮乐,每次擦除都包含着精心设计的过渡和视觉表达。同时,游戏还有一条宇航员的故事线。卡西奥在这条线里探索宇宙黑洞/黑点来阻止它吞噬地球和宇宙。 游戏主要分为三个交互板块:插画板块、日记板块以及对话板块。插画负责传达更为抽象的思绪和情绪例如愤怒、彷徨、喜悦。日记主要用于讲述故事。玩家可以看到记事本的全貌,但又必须擦去所看到的内容才能继续阅读。因此每一次的阅读仿佛都撕开了作者的伤口,让ta吐露甚至忏悔1993年发生的故事。对话板块作为动态的板块调节了前两者的静态表达。特别是在与父母吵架的阶段,动态的对话框本能地引导玩家去实时体验这段对话。 可以看出来作者在传达故事的方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ta想通过三种方式来更完整地传递情绪以及打破游戏机制的沉闷。但是,更令人遗憾的是游戏交互(inteaction)不能很好地配合游戏叙事。(详见叙事分析) 三款游戏都可以在steam下载,祝大家玩得开心<3

Hades 通关后我们在做什么

通关容易重玩难。Hades这部集大成之作在刺激游戏重玩性上可谓下足了功夫。首先它 通过叙事补充游戏机制 设计Roguelike有两大目标: 如何在高难度和随机性下刺激玩家通关如何鼓励玩家保持通关之后的热情 正所谓通关一次,索然无味。许多游戏将“第一次通关”作为最终目标,而Roguelike游戏将“第一次通关”作为起始目标。正是因为Roguelike游戏重玩性很高,所以玩家才会在通关以后选择不断挑战新的内容。而保持新鲜感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开放更高难度。《Hades》和《Dead Cell》都有采用开放更多可收集的资源武器地图技能敌人…开放更多剧情 总的来说,大部分游戏会选择1、2作为开发方向,而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Hades解决了Roguelike通关的痛点。Hades将叙事和游戏机制完美的结合,从而鼓励玩家一次又一次逃离冥府。我在Hades正式版发布前通关过一次,不出所料我被强制杀死然后回到冥河。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如果Hades将逃出地府作为最终通关奖励的话,这个游戏将会索然无味。而正式版中,游戏加入了“希腊“这一地区以及主角母亲的剧情。一瞬间游戏在叙事上扭转了主角的目的。主角不是为了逃离地府,而是为了解自己、父亲和母亲的故事而通关。路途的困难不再是阻拦,反而变成了让自己成长的磨练。母亲的话语和希腊大地变成了奖励的曙光。Hades的轮回不再是惩罚。 不同于beta版本,在希腊的区域玩家是因为身体不适而自己回到了冥府。这样“自主选择”的心态会让玩家更加放松,也更加突出“乐园”/“终点”(希腊)这一隐形的概念。因为乐园中有更多可以探索的故事,所以玩家更有动力重玩游戏。Hades这一次目的转折比Pyre更成熟,并且让故事的轮回得到了合理的设计。相比于Pyre最后的“隐形通关”——选择让谁逃离地狱——Hades将目的地以仙境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让玩家更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选择和努力的成果。 Hades在叙事上也保留了前几作的风格:通过大量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而和前作不同,Hades的叙事是围绕主角层层展开。主要的对话点有几下几处: 冥府。主角每次失败或者成功逃离后都可以和冥府人员对话。这个空间的对话大多围绕逃脱,主角身世和人物关系展开。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阿克琉斯(Achilles)和俄尔普斯(Orpheus     )这两名人物,因为他们连接了冥府和逃脱区域。 战场休息区域。三个地区的休息区域分别对应着西西弗斯、欧律狄刻和帕特罗克洛斯这三名角色。其中后两位与冥府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也是游戏中支线剧情的主要来源。因此,战场休息区区域除了为玩家补给材料,还进一步推动了人物的关系网,让玩家将这些角色当作逃离路程中的伙伴而非工具人。毕竟谁不爱/不想帮一把阿克琉斯老师呢。这其中还包括了官配基友Thanatos     塔纳托斯的戏份。可能就是因为他是官配所以才这么难攻略吧orz。 希腊。希腊是母亲Persephone普西芬妮生活的地方。其实希腊地区才是故事的主要推进点。毕竟玩家需要一次又一次突破防线才能见到母亲。因此此处对话的奖励和内容都是最重要的。主角从母亲口中听到不一样的解释而去猜测父亲“抛弃”母亲的动机。每次通关之后主角会带着疑问去询问冥府关键人物比如后妈Nyx妮克斯。这些回应会进一步刺激玩家通关的想法。 而当主角认识到自己父亲“傲娇”的谎言时,玩家的动力已经悄然完成了转变。设计者在剧情推动的过程中让玩家的动力从“逃离冥府”变为“了解真相”再到最后的“让父母破镜重圆”。巧妙的是,能完成此等任务的只有主角,也就是两人的儿子这一角色。这种将主角置身于家庭矛盾并且解决矛盾的剧情不得不让玩家“操碎了心”。我们玩的不是Zagreus扎格列欧斯,而是婚姻调解员。不过最后合家欢乐(父慈子孝)的结局也是宽慰人心。 独属于Roguelike的叙事 Hades还有很巧妙的一点就是选择了Rouguelike这一体裁。Supergiant Game从处女作开始就很注重游戏叙事。但是无论是传统RPG还是视觉小说,游戏内容是会跟随叙事而进步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RPG游戏不会让玩家重复回到一个地点。地图和角色只会增多,而设计者通过“增多”这一动词来推进叙事。这种公路片性质的叙事很容易把控不住地图(也就是游戏内容)和叙事的比例。许多情况下玩家可能更投入游戏的机制,比如最终幻想里的技能树,而不是注重游戏叙事。过多的地图和内容很有可能让玩家迷失剧情。(Chrono trigger 是神) 而另一点在于游戏难度和叙事的把控。RPG游戏难度是上升趋势。并且因为设计者将主要将一周目作为完成度的考量,玩家往往更在意如何准备和打倒Boss,然后才欣赏后续剧情。但是Roguelike游戏不同,虽然同样的一关比一关难,但是整体的游戏难度是下降趋势。玩家的操作和收集品必定会让通关更简单,而这种更加紧凑的“周目”可以让玩家在更短的流程中欣赏剧情。 Roguelike最后一个优势在于“地图的重复性”和“角色不重复性”。每次到达Boss点时主角会触发不同的对话。对话内容往往随着时间而越来越“亲密”。虽说大家是阻挡主角去路的打工仔,但是不打不相识。每一次击败敌人以后的情感累计是肉眼可见的。因此即使面对同一人物,玩家也很乐意/惊喜从他/她口中听到不一样的对话。同一敌人随着时间积累而发生的改变或许是很多游戏体裁不能做到的。这些对话也恰好是Hades中人物人性化的表现。虽为“敌人”,但我们也是为冥王工作的“打工仔”。 总的俩说,Hades巧妙地运用了Rouguelike游戏的重复性来让自身的叙事层层递进。同时,游戏本身的可玩性也极高。二者结合创造了今年独立游戏的佳作。我本人特别佩服SupergiantGame一步一个脚印的游戏。我不得不再夸一下《Pyre》,虽然游戏性和叙事本身有很多不足,但是这绝对是四部曲中让这个工作室成长最为迅猛的一次尝试。(详见Pyre测评)

即使是《柴堆》也在剧情上犯下了错误

从堡垒到柴堆,我们依然是游戏的学徒。 《柴堆》(Pyre)是一款奇幻风格的“组队作战的 RPG 游戏戏。它是由《堡垒》、《晶体管》的开发商Supergiant Game制作发行的第三款作品。在游戏中,玩家(辨读者)将带领放逐者小队探索神秘的荒野大地,接受远古竞赛的试炼,寻找自由之路。 对于没玩过的玩家来讲下界约等于”地狱“,联邦是角色们被放逐前生活过的地方。而游戏的主要操作方式是通过3v3的“篮球赛”进行——玩家需要将角色带宝珠扑进对手的火焰里面,从而获得胜利。 本片主要分析了《柴堆》在叙事上的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柴堆》在故事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注意不是进步),它加入了比较明确的主线和多元的人物,通过融合RPG和GAL的元素来讲述追求自由的故事。这个工作室在叙事的技巧和安排上有其独特的地方——惊艳的旁白和配乐。多种选择的对话也让玩家更加有代入感。但是它在故事本身的打磨上还是没有突破。 起承转合是讲故事最基础的一个结构技巧。而自由又是美国人民探讨了无数年的话题,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主题在游戏里面体现得那么无聊。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没有转折和挫折。这一点不仅是在人物上,更在大体的剧情上。 《柴堆》人物的设定本身就是被流放者,如果以这个为起点,那么后续就应该是这些人物自身的发展、困惑、堕落/启发、再到结局获得或者不获得自由为故事主题。本作本来就花了很多心思在角色上,我可以说角色的设定是三作里面最丰富的,也是最有特色的。语言、语气、思维模式在文字的渲染下栩栩如生。但是!这些人物在旅行中没有体现挫折和(自我)矛盾。 在“下界”这样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方进行着荒谬的决斗,你认为谁会有活下去的希望?谁还会保持一颗纯洁、正义又坚强的内心?这些角色太“善良”了,就像GAL里面等着你攻略的妹子和汉子。 角色的魅力有时往往来自他们的错误、挣扎和不堪入目的一面。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详细的表现阴暗面,但是在这样一个世界观的设定下我认为体现困难——也就是“转折“的内容不够。  罗奇是会否因为内心的怯懦去出卖队友?乔是否会因为帕米萨的失误而建议读者赶她出门?白(第一个可选加入的女孩)是否会因为著者信仰而备感打击? 都没有。 大家在辩读者(我)的带领下一心向着未来和希望,假不假?仿佛下界的挫折和苦难全部都被抹平了,就因为那有可能返回联邦的希望而让角色片面地展示美好的一面有失深度。角色本身没有转折会是角色设计的一个硬伤。 举个正面的例子《Undertale》的Sans为什么会受人欢迎,一部分源于本身讨巧的人物设计,还有一部分在于它巨大的身份反差。他陪伴玩家一路,最后也由他做出“审判“而当玩家需要过Sans这个强到爆的Boss的时候,这种遇敌的应激感和反差会让玩家马上激灵起来,从而去喜欢他。说白了,你会记得羊妈、羊爸和Papyrus等等人是因为他们保持了自己的形象,但是有反差的角色才最终会深入人心。再简单点的,鱼姐和Alphys的角色都会更鲜明,因为她们有反差萌。 2. 主题平淡: 前两作的时长和本质决定了剧情为辅,但是柴堆在明确剧情线了以后还是欠缺了火候。 没有转折是他的问题之一,也是最严重的问题。 说白了,只要他走了类日式RPG(这里暂不讨论开放世界的剧情),那么他就是选择了传统的讲故事的模式。这里不是说传统的不好,而是说柴堆没有学到传统的精髓。 转这是什么? 冲突挫折、预备高潮。转折甚至可以“可以换个观点角度阐述主张、也可以举出前段主张的盲点、或可以用反面例子强调主张的正确。“(https://www.rocknovels.com/blog-post_12.html) 转折需要让玩家知道主角就算处境改变,但他的目标依然不会动摇! 但是柴堆的转折在哪里?柴堆没有转折。柴堆一开始就告诉玩家我们需要通过参加仪式来获得自由,并且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自由。但是到中期的时候,檀木这个角色提出我们让获得自由的人去建立反抗军来推翻联邦的统治,来打破下界的诅咒。与此同时我们得知仪式的次数在不断减少,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回去。而这时就意味着玩家需要选择哪些角色可以回去。 退一步讲,作者确实提了一个“有希望“的转折:辨读者把流放者送回联邦让他们制造革命,从而推翻这个荒谬的下界体制;但同时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人无法获得自由,他们将永身被困在下界。那么此时困境出现了:有多少人可以回去?选择谁回去? 但是这个转折不够,真的不够。玩家需要抛弃一部分角色来达成自由,这本是很艰难的一个决定,但是我在得知这样一个困境之后毫无波动,因为前面的铺垫已经传达出一种Happy ending的节奏和情绪了,所以我无论选择谁回去,这都是一个好的结局。所以”无法解决、无法衡量“的困境在哪里?否定主角目标的否定在哪里?质疑主题的动机在哪里?借此深化主题的”决心“在哪里?柴堆在暗示了转折的时候没有深入发掘怎么利用这个转折。 说真的,我当时甚至期待了一下这个游戏会不会需要我做出”权衡“这个动作。比如说乔在武力上更胜一筹,那么让她先行回去会对组建反抗军有军事价值;然而,虽然我很喜欢白这个角色,但是她在知识和经验上还是一个小女孩,那么她回去会有什么作用?更直白一点来讲,我们的反抗军甚至可以有”数值“。我可以为了武力和军事放弃白而选择乔,也可以为了资源选择绿尾而放弃赫德文,甚至可以因为喜欢蹄左而放弃对反抗军有利的人物。并不是说哪些人没有用,而是他们作用的地方和大小差距太大。当玩家需要去现实地考虑反抗的成功性的时候,是否会放弃、甚至践踏角色的人性才是对自由这个主题最大的反驳和思考。因为量化是对自由最大的侮辱。 3 .功利和人性的冲突不足 很明显制作方选择了人性。甚至在游戏介绍里面也写了“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你的冒险都会继续。Supergiant 倾力打造贯串整个游戏剧情的交互式体验,每位玩家都会在其中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 所以从一开始玩家就不需要承担后果。打Galgame大家肯定还会担心Bad end从而去和系统斗智斗勇,但是在《柴堆》你根本不需要,因为我们就是正能量的制作组(微笑)。 所以我告诫自己,作为游戏制作者,哪怕不怎么会讲故事也要勇敢的去加入矛盾,特别是道德上的矛盾。这些转折和矛盾在刺激我的角色的同时,也在刺激玩家。如果柴堆的制作人就是这么“烂俗“地加入矛盾,就是去刻意提醒玩家”你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时候”,玩家才能体会到自由和责任这四字怎么写。 举例来讲,为什么《Undertale》会被称为神作,而我自己也真心的赞同这句话,就是因为Toby将“杀害”和“饶恕”责任化了。我第一次杀害了羊妈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逆的选择,我们以前都把游戏的教导当成儿戏,然而Toby却告诉你“不,你的选择就是你的责任”。玩家的每一次杀害的举动会累积成他最后的惩罚,无论是良心也好,还是所谓的攻击力也好。所以说为什么《柴堆》的剧情沉不下来,不仅仅是因为结构上它缺少了转折,更是因为制作者没有勇气去撕破游戏美好的幻想,没有勇气去让玩家承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因此,我认为在剧情上《柴堆》迈出了很勇敢的一步,这一点绝对值得肯定,但是它却在强调剧情的游戏中没有打磨好叙事的节奏。并且不只是剧情,在技能设计上我认为《柴堆》也没有做到最好。这一点后续会讲。《柴堆》相较于前两作很明显地在朝着更”完善“的游戏进发,所以无论是角色内容和剧情内容都是前两作的倍数之多。把游戏做大这一点很难,而《柴堆》在尝试做大游戏的途中犯下了些许错误,虽然不致命,但它们同时也是很值得反思的错误。我觉得《柴堆》是一个值得一玩的游戏,它见证了一个制作组挑战自我的决心和旅程,也为后来的游戏制作者们展示了一条怀有错误的道路,从而让未来的制作者去避免他们,也是很值得尊敬了。 最后附上我喜欢的三人组们。

在春天,玩一款温暖的游戏

01· 《Florence》——献给那些失恋的女孩 苹果首页的推荐语很好的总结了这款游戏—— 一本互动故事书,一个关于爱与生活的故事。 《Florence》的操作近乎幼儿游戏,简单的刷个牙,切一首歌,拼接一下对话。故事也十分简单:Florence在三点一线的单身生活中突然被一个拉提琴的小哥打动,两人在命运的巧合下成为了男女朋友。从此单身生活变得有人陪伴——两个人的牙刷,男友的滑板,一起旅行,一起笑,一起吃寿司......两人互相鼓励完成音乐和画画的梦想,一切都像春天般迸发了新的生命。但是淡去的爱情和争吵总是难以避免,越发尖锐的语句中两人最终分手了。原本相拥入眠的画面再也拼凑不起来了。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它叫《Florence》又不是《Florence的爱情故事》。所以即使放手很难,我们的女主还是坚强的笑对过去,重新拿起前男友送的画笔开始自己的画画生活。最终收获了自己期待的未来。 一个失恋的朋友玩了以后说:“能够move on就好了。“希望那些挫折和伤心都能够随着春天消散,希望春天的弗罗伦萨能够慰藉你们的心。 02· 《OPUS: The Day We Found Earth》——当人类再次寻找地球 银河历16000,面对基因的残缺,新世界的人类踏上了寻找古老基因的旅程 《Opus》短小(1小时流程),简单,作为第一部我只想说,你们什么时候出续作(当然今天灵魂之桥就发售了)。我们在游戏中扮演了名叫 艾姆 的机器人,在丽莎博士的指导下寻找地球。当然,除了艾姆执念要完成博士的心愿,另一个辅助人工智慧也执意要完成艾姆的心愿,来回交错谁都负不了谁。 而在寻找地球的旅行中,两人再也没见到博士,随着星球探索而推进的对话来看,博士早已不在飞船,甚至不在人世。两个机器人就这样为了完成人类或者“亲人”的夙愿寻找起了地球。 Opus相对解密更偏向剧情——为了看剧情而寻找星星,因此游戏难度不高。不过艾姆喜欢怼人的性格还是很好玩的。到最后无论是找到地球也好,丽莎被当成太阳的symbol也好,孤独的旅行,人类最终没法见证到最后。 03· 《艾彼(Abi)》——你看见过一只白色的小鸟吗 一次人性与科技的温柔碰撞 游戏由两个“伙伴”展开——小可爱艾彼和大个子迪迪。在寻找白色小鸟的旅程中他们解救了被困的人类,或者是大脑;遇见了被抛弃而变异了的扫地机器人;也走向了传说中的“大都市”。 《艾彼》在剧情和解密的比例上把握得很到位。为了获取情报,艾彼不得不完成剩余机器人的愿望。游戏包含了传统的探索解密,也加入了及时的冒险元素,比如限时逃脱。但是基于温和、被抛弃的机器人的基调,及时元素难度不高,很好的中和了探索解密缓慢的节奏。 科技和人性的母题很打动我。人类的存在被间接的用信件表示。所有人向往的“大都市”似乎是一个可以逃离机械废墟,可以摆脱被欺凌的地方。环境恶劣,家园不复。唯一真实存在的"人"被一个大脑的机械表示,真的很讽刺也很真实:如果未来世界我们只需要大脑,而一切的工作将被机器人代替。而机器人对人的绝对的信任,这一点是艾彼处理机器人很奇妙的地方。 科技发达,AI让人人心惶惶。但在艾彼的世界里,机器人存在的“意义”是被人类需要。他们“害怕”被抛弃,他们给人类写信宛如兄弟姐妹,他们调侃“儿子长这么高了”仿佛任劳任怨的老管家。当机器人的行为表现展现出了“人性”和“情感”,那么人类的态度和界限又在哪里? 看到上面的乌龟(和乌龟头上的大脑了吗),期待下一章节的旅程。 这次三个游戏,突然发现是从纯剧情到 解密剧情对半 再到 冒险解谜。三者对解密和剧情比例的把控上都不让人觉得无聊,所以制作者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OPUS作为三部曲,SIGONO(Team Singal)公司制作人关于“情感”和打动人心的游戏的语音还是很有趣的(只不过我删了游戏就没了orz)。OPUS等三部完成以后可能会有长篇测评。

除了《最终幻想》和《楚留香》,过年玩什么?当然是捡垃圾啦!

开一个新的系列作为手游类游戏的测评总结,主要来源还是苹果首页的游戏推荐。 这次选取的游戏是从1月到2月13期间蛮有意思的游戏:《最终幻想15口袋版》,《楚留香》,《决战!平安京》,《边境之旅》和《旅行青蛙》。 01·《最终幻想15口袋版》——啊!我的王之力 FF15PE 作为《最终幻想15》的移动和缩减版本包含了和PS4版本同样的故事—— 公路旅行,兄弟情谊,露娜我老婆父与子,愚钝和成长的故事。游戏简化却不失韵味的操作和故事的紧凑感让我感觉比原作在节奏上更加吸引人(摊手),可以说作为移动端在第一张的表现很令人惊讶了。 操作:和国内厂商的脑回路不同,FF15PE是全屏点击跑路,没有左手的轮盘和右手的技能建,整个界面非常的清爽。而这个设计得益于原作的战斗设计:我们诺克提斯王子从来不放技能,只有平A,我的队友从来不知道走位。所以口袋版是自动战斗,手动索敌,滑动位移突破,包括队友技能,高处位移一击必杀等等,可以说是很好的保留了原版战斗的元素。  同时还保留了队友的well play,旅途吐槽等等,可以说在手机版上很有趣了。 剧情:看了口袋版的剧情,我才真的知道什么是剧情。原版由于支(没)线(钱)的原因,经常忘记了主线的关联,而且第一章就突然灭国我现在都觉得因为铺垫不够所以很突兀。不过口袋版省略了很多支线以及跑图(谢谢移植的爸爸),所以节奏很紧凑了。 音乐和配音:保留原版剧情配音和原声,诺克提斯王子在最开始迷茫和迟钝可谓演绎的很好了。 其他细节:增加了挖宝的小支线;保留普隆普托的照相兴♂趣,依格尼斯的菜谱和露营等等。不过战斗和的时候无法手动转换视角,所以会有点不到人的时候。 总的来说对于没有玩过FF15的朋友来说,口袋版是个很好体验FF15操作精髓和友情精髓的移植版。同时细节的处理让游戏的可玩性和趣味性非常强。推荐过年沉迷的游戏。 02·《楚留香》 网易可以说是总是能突破我极限的厂家了,从《阴阳师呆在手机上超过一年》到《舔平安京建模》,每次能从网易得到一些游戏的启发。除开《楚留香》的制作,他的故事细节让我有留下来的理由。我不是求师傅,求第一或者外观的玩家。我更多的希望体验游戏的剧情内容和休闲玩法的可玩性。到现在为止楚留香还是令我满意。配音和台词不中二了。赵岭老师和主角的配音代入感非常强。而奇遇的探索和随便调戏路人等等让我这个边缘玩家很是愉快。当然,最主要吸引我的还是剧情的选择,虽然像galgame一样是有固定的结局的,但不得不的说选项内容经常让我“提心吊胆”。而剧情人物的设定有时很趋近底层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无奈。因此这样的人物很容易和做为“侠客”,不愁吃不愁穿,浪迹天涯,还有香帅陪着(不)的我们形成强烈的对比。选项中无论同情也好,铁血冷面也好也很是让人带入深刻了。 03·《捡垃圾》or 《边境之旅》 《捡垃圾》讲述了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浪迹未知大陆(其实就是美国吧!),一边捡垃圾,一边养狗,泡妹子, 发家致富的故事。(妈妈我要捡垃圾!)。 低模的画风,纯正的美音,友好的交♂易,还有可以累上天的包裹,和各种变废为宝的小制作。捡垃圾可以让你在一秒之内沉迷。但最核心的内容还是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旅途最美妙的地方不在于终点,而在于路途的过程。 或许我们有小镇和家乡,但是我们依然停不下上路的步伐。当然还有素质三连 、顺手摸羊、过河拆桥 🙂 你好、真♂棒、谢谢(偶尔顺点木材和皮毛还是没人打的)。最后走着走着就发现怎么天亮了...... 04·《决战!平安京》——我真的没收网易的钱 作为《阴阳师》和《英雄联盟》玩家,某家的MOBA游戏实操作和节奏在简化过度,然后还经常抄袭LOL原画。平安京在借助阴阳师的同时点明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快节奏的LOL,但不会过于简单。例如6级大招的设定确实让很多线上强杀推迟了一些。第二点是基于式神的设计。一年的时间足以让对大部分玩家对于式神的技能了然于心。因此MOBA的改编只要不(像大河内一样)放飞自我就不会缺少代入感。而且有些式神的技能还蛮有意思的:比如万年竹跳墙移动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建模!建模!建模!这是我认为的最好看的建模,不是DS娃娃的质感,没有辣眼睛的粒子光效和中二的台词。平安京的建模简直提升了游戏的品质!还有网易发掘了很多式神的新形态2333。  (下图右边平安京) 05·《旅行青蛙》——我日语老师都被安利烦了的游戏233 类似猫咪后院,完全玩家被放置的游戏。总的来说  完全没有互动:) 其实并不是我很喜欢的设计,但是介于实在没事干瞄两眼的特性,他还是存活了下来。(别说话,看图) 总之希望大家这个春节   有游戏!不寂寞 给大家拜个晚年了!

《画中世界》与《空中楼阁》—— 第四人称视角的探索揭秘

这次测评的内容会是以两款解密游戏的对比来展开,而两者共同的主题在于——以Pavilion的推荐语来说——第四人称视角 重要内容排序: 1. 游戏的可玩性和创新性,包括交互性 2. 画面 3. 音乐 4. 主旨内容 因为Pavilion没通关,所以重点还是在Gorogoa 《Gorogoa》对于我来说是继《纪念碑谷》之后第一个刷新我认知的解密游戏。它以一个小男孩寻找传说中的生物Gorogoa为线索,用唯美的手绘画面的拼接和空间的错位引导玩家走向最后的秘密。玩的途中除了“Aha”我真的不能再有其他的想法,意料之外,惊喜连连是我玩这款游戏的及时感想。在可玩性上面画中世界是短小而精悍的,它一共设置了5个主要关卡分别对应寻找神秘生物的五种元素(红、黄、蓝、绿、紫),而集齐颜色之后可以召唤神兽Gorogoa。但是当幻想成真之时也是幻想破灭之时,所以着色还设置了一个回溯的关卡与前面的内容形成首尾呼应,从而真正的完成只一次幻想的旅程。  玩法和创新 玩法上不同于传统的密室逃脱或者类似《纪念碑谷》和《纸境》这样探索解密的游戏,《画中世界》既有固定的画框,一个边界,又有世界,一个无边无垠的异世界,在画框中跳跃的世界。比如我第一次根本没想到要拖动panel/嵌板来让画框和画面分离。唰的一下,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多出了另外一个世界。 然后通过点击深入每一个画面。更加惊喜的是,而且我没在解密游戏种遇见的是,画面和时机的连接。在某一关卡里你需要让球连续掉进两个空间,而这就需要画面的拉远、拉近和空间的衔接了。从大人国进入小人国,从童话变成战争,甚至烧水加温,在固定的嵌板里面加入了数不胜数的不同的世界,而各个世界又紧密相连,不得不说作者何在把握连接和分离的分寸感上拿捏得很好。因此空间的不连续性让这个游戏多了一种层次和新鲜感。并且画中世界让我更感动的是(对于密室逃脱废来说)它将解密的结果先告诉你,然后铺开线索,最后引导你去发现线索的联系。因此解密的途中从来不会出现线索跳脱的或者强行解密的感觉。而这也是画中世界叙事的巧妙之处了。 交互性就会说到第四人称视角(Fourth Person View)。超越了文学上的人称视角(你我他)和语言文字上的限制,游戏可以做到第四或者第五人叙事视角,同时也是人称视角。引用Totaku (Totaku 2014) 上的一段讨论,第四人称视角有三个条件: 1. 游戏的主人公,一个独立的,有思考和应变能力的人。 2. 环境因素。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他被影响的环境。 3. 能被改变的因素。例如画中世界的画框和嵌板,还有空中楼阁的巨石块和机关。这些因素能够音响主人公是做出利己的判断,从而影响游戏。 以上三点听起来很有上帝视角的感觉,你就是有戏中的上帝,人物所谓的自我意识和举动其实都在你的掌控之中。Pavilion应该是为数不多甚至唯一一个宣称是第四人称的解密游戏了。所以玩法方面它比画中世界更加的明显和更加的投入,当然这也是它的主打玩点之一。玩家通过改变有戏中的环境因素:石头,开关,路灯来影响主人公的决定。比如灯光太暗小人就会害怕得无法动。当然因为任务的决定总是对自己最优的,引导的时候不免被他抄近路等行为气得半死 :)。下面这张是小人因为我半途关灯而从台阶上摔下来的照片,当然人物不存在生命值的设定。 相对来讲画中世界的小男孩就更加的被动了,除了关键的画面会有人物的过场和引导之外基本不存在被环境影响的行动,但终究玩家还是可以感觉到他们在影响人物。 第四人称视角确实是一个新颖和大胆的尝试。很多游戏特别是RPG、ARPG强调代入感,第四人称游戏反而削弱了玩家探索的代入感(因为做出决定的将是主人公),但是却从上帝的视角增补足了和游戏的互动。影响角色,注意不是操控角色,会给游戏带来未知性,所以对人物和游戏的情感就我个人而言会带有养成的心理。比如《模拟人生》可以算是第四人称游戏了,玩家在安排人物的行动的同时留给了角色自由发挥的空间,看角色撕逼甚是愉快lol。很希望能看更多的视角的尝试,毕竟这也是游戏的特权了。或许metagame的下一步就是第五叙事视角了,游戏玩你而非你玩游戏。 画面和音乐 两款游戏都在画面上下足了功夫,很符合游戏的背景设定,决绝每一张都可以当壁纸。画中世界是一个幻想和现实并存的世界,Gorogoa这个生物和名字是作者小时候突发奇想而诞生的,在手绘画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亮眼,它的存在的确能够点亮一个寻梦的少年。欧洲小镇、毕生寻找、残破的庄园、残疾的人、灾难、战争......一切画中的世界渲染着一种稍显凄凉和孤独的感觉,因此在画框和素描纸的背景下,画中世界不高的明度和亮度衬托了少年寻梦的艰辛困苦。 相较而言,空中楼阁的画面就更加的复杂、繁重和写实了。整体的建筑风格和画面风格充满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元素,也很有Hellenistic的感觉。具体来讲,雕塑画面非常的写实,缠绕的手臂和Laocoön and His Sons有异曲同工之妙;健硕的战马和Orb是罗马帝王的主要象征,但是二者在有戏中是扭曲的和被边缘化的,因此无一不映衬原著中破败凋零的氛围;还有夸张的肉体和Toga的褶皱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了以复杂有力为美的“希腊化时代”。我真的太喜欢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艺术了,《空中楼阁》在画面上采用了这两个时期的元素,而且适当的在游戏中加入夸张绝对是视觉上的享受。                                              Laocoön and His Sons                                                      Pavilion中的手臂                             Equistrian Statue of Charlemagne                    左上角的马和Orb,右边的衣服褶皱,中间的人体和翅膀 主旨内容 《画中世界》讲述了少年一生寻找Gorogoa的故事,因为操作玩法的片段性让游戏有了一份意识流的感觉。无论是牛顿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成为了第一个元素,还是战火黑夜的飞蛾扑向灯火,成为第二个元素。画中小男孩的世界仿佛是由相连的别人的世界所支持的,又仿佛是他本人从懵懂的憧憬到梦想破灭般的坠落。整个游戏在各种各样的人的意识中流动,你窥见了一瞬却看不见一世;清醒的意识,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因此作者让我们在意识中去打醒自己,回忆也罢,现实也好,你曾经为之努力的就是你所拥有的。最终小男孩与Gorogoa有什么样的接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但他从少年变为古稀,当他再次站在最后一个元素的高塔时,我知道他从未为自己的一生后悔过。 (《空中楼阁》鉴于还未通关所以等有生之年通关了再来。) 总的来说两款游戏都带给我了不同程度上的惊喜,《画中世界》对于打破视觉和空间束缚让我感到惊喜和敬佩,毕竟在解密独立游戏上做出创新难上加难。《空中楼阁》对于游戏视角的探索令人称赞,搭配上非常考据的画面不愧为一部优秀第四人称解密游戏。最后非常推荐大家购入这两款游戏,绝对不亏2333。

To the Moon Part 1

当结束整个游戏以后再来玩开始部分,我难得的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故事把控能力和伏笔的能力。 这一个小部分由Neil和Eva医治John开始。John是一名垂死的老人,而他的临终的心愿是“去月球”。Neil和Eva所在的公司可以改变人一生的记忆从而来实现人们的愿望。这一小段给人的感觉很扑朔迷离的。从两人到一个悬崖边的房子,房子主人已经失去了意识,房间、灯塔的探索,再到进入John老年的记忆,作者将很多的线索都抛了出来,也引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纸兔子、鸭嘴兽、腌制的橄榄、River、《For River》......不得不说我在第一次玩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他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特别是那些令人毛骨悚然你的纸兔子!在我第一次在地下室见到它们的时候,那个音乐惊悚得我整个人差点以为这个是恐怖游戏。所以感觉作者在故意将我们的思维引导向一段不美好的回忆。整个第一节的氛围是不高昂的,甚至是萦绕着一种悲剧氛围。John想去月球,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很爱River但是从来不明白为什么River会选择为了灯塔和房子牺牲自己;他也从来不明白那些奇妙的纸兔子和鸭嘴兽的故事。所以他似乎就在不算明白的人生之中度过一生,我个人为John感到悲哀,也为这样一段爱情、亲情的关系感到迷茫。 但是当我二周目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章铺下了几乎所有的伏笔,而后续一节一节谜底揭晓的时候才有一种恍然大悟而又潸然泪下的感觉。 第一次玩的时候甚至没有注意到有这样一个分慕的一帧,现在感觉仿佛就像在看话剧表演,幕布揭开演员们上场,在4个小时的表演中带我么走进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巧合的是,作者仿佛也有让我们重新玩第一幕的想法,因此第三幕和第一幕的台词是连着的。而第一次玩第一幕的时候完全不会有任何意识和推测这句话会是谁说的,会有什么样的背景。所以有时候二周目也很好玩(笑)。 “我从未告诉过任何人,但是......我一直以为,它们是灯塔” “它们让那光芒照耀着其他灯塔,也照耀着我”   纸兔子 纸兔子大概是我前期的“噩梦”之一,感觉它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你,暗示着你这很重要,但是却没有任何线索。所以我们就和John一样,被满屋子的纸兔子和那只特别的纸兔子耍的团团转。因此当River质问John它们是什么的时候,我很希望能从John得知点什么,让这些兔子不再那么恐怖,但是失败了。 但是这一切的开端却又是那么的浪漫,深蓝的天空和星座是兔子的耳朵,头和四肢;圆圆的月亮是它的肚皮。谁又能想到这会是一段美好而悲伤故事的开始呢? River River在这一章出现的时候已经是病入膏肓的阶段了,然而她拒绝接受治疗并且要让John建好房子,陪着Anya(灯塔)。——她或许是疯了,这大概是很多人的想法,哪怕就是John本人也说 “也许我永远都无法理解,但我还是满足了你的心愿。” 可以说这是毫无保留的爱了。John的不理解可以说是他后期的精神折磨,但是为了River他依然坚持了下来。只要是能让你幸福,哪怕是失去你,我都要去达成这个愿望。John的后期生活,正如他本人透露为了自己的部分少,为了River多。哪怕是唯一一次“自私”都是想要救下River而非自己。所以这份痴情和执着不禁让我再次泪目。但其实River的固执是为了她自己无法说出口的愿望,也是为了John。因为在River心中灯塔就是天上的星星,就是儿时许下的诺言,就是她对John的爱,就是她自己的写照。River就如同灯塔一般闪耀,但是她和别人隔得太远以至于大家都“听不到”她,都无法理解她。当John,或许是第一个和她搭话的人出现时,这座灯塔才有了另外一个伙伴。River一直想以灯塔的方式来纪念他们的一生,也想或者是奢望John能够回忆起来那年星空下的诺言。或者说哪怕是自己不在了,这座代表着自己的灯塔也能够长久的陪伴着John。这种任性而又温柔的爱却在最后也没有被察觉...... “我希望她不再孤独”,希望自己不再孤独,希望你不会孤独 Everything's Alright 八音盒这个线索可能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但是没想到它会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所以再一次希望大家能够重新开启二周目。这首曲子就是最后结尾改变现有记忆的时候出现的,可以说是本篇唯一一次出现了人声的部分。 “When you're with me, then everything's alright”当你在我身边,一切将会安好 女声的声音配上回忆的场景,我想在当时让很多人泪点崩塌。但我没想到这个线索会在这么早就出现然后被人遗忘,再重现,再到感动。当时的John因为资金不足听到这首曲子时嘲笑、无助的说怎么可能一切安好。但我想在当时一切安好就是陪在River身边或者是回忆起过往的一切。想要的一切安好不是生命,不是房子和灯塔只是你,陪在我身边。 去月球 当时在2、3part说我记不得去月球这个愿望是River的还是John的了。到这里终于明白这是John本人的愿望,但是他本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伏笔的影响就很深了。这个冥冥之中的愿望伴随了他一身,虽然说现实生活中他已经不需要这个愿望了。另一方面,哪怕是记忆被影响过,儿时的诺言和美好的回忆也会一直陪伴着他。John临死都不曾想到去月球的愿望是他和River一起的约定。 “那如果你忘记了呢,或者是走丢了呢” “那么我们总会在月亮上相遇的,傻瓜!” 或许那个时候爱情和悲剧的种子就已经埋下,去月球这样一个浪漫而又遥不可及的愿望会有谁当真?但是John和River做到了。一个困惑了一生陪在了爱的人身旁;一个缄默了一生只为了奢求唤醒那一次小小的诺言。他们一直都在一起,但也一直都没能真正的心意相通。所以这也或许是为什么当这个爱情悲剧被改写为happy ending的时候我们会哭的那么惨。如此相爱的两人就让他们在梦中再次团聚吧。 音乐——《For River》& 《To the Moon》 同样的主旋律,完全不一样的情感,这大概就是遗憾和美满的代名词了。 For River旋律虽然轻柔,但却显得个更加悲伤。特别是中间的一段,仿佛是John在恳求在期盼这River能够病情好转,能够明白自己。但接下来却又好像自己放弃了一般,冥冥之中他已经知道这是不可能挽回的解决了。所以这一首是献给River的,希望我能够达成你愿望,也希望你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能够美满,希望我们还能再次相遇,相爱,相伴。 To the Moon 在旋律之外更加的活泼和舒畅,左手的和弦更加丰富,重音给人一种仿佛苦尽甘来的旋律。因为在梦的世界里他们俩达成的美梦和愿望,他们的心灵终于不再相隔遥远。他们也终于可以一起登上月球。这是两个人的乐章,作为结尾的曲子在平复这一切之后,再让我们静静的回忆这一次去月球的旅程吧...... 人物 River和John。一直觉得John很爱River,后来又发现River是那么的执着于John;再到后来哪怕是世间万物,哪怕是平行的宇宙也不能将他们分离。他们就是星星,即使相隔甚远也能照耀彼此。愿月球能够一直指引着你们直到生命的尽头。 剧情 正如前面的呼应分析一样,这是一个回环往复的故事,一切故事的开头是一切故事的结尾,而一切结尾又将呼应着开头。作者在线索和故事推进的节奏上确实令人惊叹,我也是第一次开启二周目以后发现还有这样重玩的乐趣和感动。让我们在月球相见! Finding Paradise 今年就出,希望能够再次惊叹于这样的故事和回忆

To the Moon Part 4

或许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小说结局,而非真正的“神作” 隔了如此久才决心动笔写这最后一个部分,希望能够从杂念里面还有对剧情的纠结中脱离出来,再来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指剧情)是否能够将整个游戏提升到“神作”的范畴里面。我本人偏见很多,甚至再同学和时间的影响下产生了偏差,但希望这一部分能够客观的说说我的所见所想。 剧情: 最后一个部分在令人紧张的氛围下开始——由尸体气息引导的记忆——Joey,真正的Joey,John的孪生兄弟被他自己的妈妈撞死了。因此儿童时期的John才会服下抑制记忆的药物。而接下来我们才发现是Joey喜欢腌制的橄榄,喜欢读书,一切都优于John;而妈妈在巨大的悲痛,并且没有服用药物的情况下下才一直将John当成oey。“讽刺”的是John就这样在被一直当成Joey的活了一生,而他后来喜欢的竟然也是腌制的橄榄和读书。不知道是否是潜意识的影响,但这次冲击确实改变了他的人生,也包括后来他和River的关系。 时间向前回溯我们才知道妈妈一直偏爱着Joey,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John才会在过节的时候一个人跑向悬崖边,独自看星星。而这时候我们的女主River在顺叙时间线上第一次出现了,依然是显眼的橙色头发,依然是不近人情。但是孩童时代的John接受了他,欣然和她聊天,或许也是因为在家里被“排挤”的原因,他和River聊天的时候显得那么自然和活泼。而到了这里一切最初的线索被揭晓了。深蓝的天空下,River所看见的星星们就是她所认为的“灯塔” “成千上万的灯塔......镶嵌在遥远的天际” “他们让那光芒照耀着其他灯塔,也照耀着我” ...... "因为有一天......我会和他们中的一个成为朋友" 因此,灯塔也就是River自己,虽然绽放着自己的光芒,但却和别人相隔太远,以至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她。这或许也是她自己病症的象征。而后来River之所以执着于Anya或许也是因为心里的寄托,对自我的寄托和对John的寄托,希望John能够回想起来这次月夜下的邂逅和那个如同星星和灯塔般遥远的女孩子。 而后来两人玩起了找兔子星座的游戏,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蓝色和黄色的纸兔子了。 困扰我整个游戏的兔子算是解决了,作者在最开始设下的“恐怖”伏笔,确实如此浪漫故事,但是我知道这的时候已经晚了,John的故事已经到了尽头,这些兔子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正如同John本人一样,哪怕最后回想起了这一切,那个陪伴他的River已经不在了...... 而最后两人分别的时候John送给了River那只奇怪的鸭嘴兽,那个陪伴了River一生的鸭嘴兽。而他们约来年再见也揭示了John最后的愿望的来源: 至此,倒叙的部分是完全结束了,研究人员也终于弄明白为什么John想要去月球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让他在梦里有去月球的动力。但这一部分我还是觉得是我逻辑出问题了吗?Eva想通过挽救Joey被撞死的历史,让John的记忆不受到影响,因此依然记得和River的约定。然后通过移除River让他有去月球的动力。但是Neil认为现实中的John想去月球的原因是因为River死了,所以移除River是是对John的伤害,完全没有必要。 这就很困惑了,John是冥冥之中有这个愿望而非因为River才有了去月球的愿望。所以即使是在梦里保留River也无法达成他去月球的愿望,除非是保留他们相遇的记忆。 但是另外一点我认为作者想传达的是两种认知的碰撞。Eva认为完成这份合约才是最重要的,客户本人理解了记忆会被改变,也想有一个完美的记忆,才会同意这样的“手术”。 而Neil,不知道是不是有过相同的经历,才展现出一种认可记忆对人格影响的状态。也就是说Neil认为删除River也就等于否认River的存在,否认John存在的价值和他这个愿望的价值。愿望由River而生,如果没有了这个“动力”或者“原因"John本人还算做他本人吗? Philosophical part 哲学部分 我本来想好好讨这个问题的,但后来和同学老师讨论之后认为各种观点没有对错之分,这一部分将放在文章的最后简略阐述。 “他只会有一个兄弟” “他总能找到另一个River,Neil” 这是Eva在执行“移除”River命令之后对Neil所说的话。这之间,作者终于换了一种游戏玩法,就是横板打僵尸......(在Eva想要拖住Neil的时候)各个部分的John和River乱入穿插其中来展现记忆重组和混乱。 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自己都知道游戏玩法太过单一而加了一些元素进去。但是整个这一部分的气氛营造和感觉和前面部分脱节了。虽然让人感到节奏加快,但是这种“噩梦”的效果我觉得并没有必要强行加入。而且你们在人家的记忆里乱加入和改写真的好吗?笑。 当然Eva成功了,我们也没有办法阻止。然后我们看到了正叙的没有River的世界:没有告白、电影、灯塔,没有马术,没有被困惑的John和“吓人”的兔子和鸭嘴兽。John的世界有了出色的兄弟,但是总是少了什么,曾经那么重要的River就这样消失了?但答案是否定的。John因为记得和River的约定所以决心考入NASA成为一名宇航员,而就在这里他再度遇见了River。Eva说她当初移除River时相信John深处的潜意识会让他再一次找到River。或许这就是爱情的胜利。River,并不知道是他理想中的River还是那个真正困扰和爱着他的River,再一次和John相爱了。而《For River》这首曲子也变成了《To the Moon》。最后在John意识稀薄之际,他牵着River的手,一起坐上了去月球的飞船。愿望终将达成,John就怀着美好的梦境和“记忆”离开了人世。 确实是让人泪下的叙事方式和美好的结局。玩完整个游戏以后才发现其实这个剧情是很正常的。儿时的约定因为世故失忆而不能达成。再度相爱的两人却相隔千里,最后含着遗憾离开人世。但是《去月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类似倒叙的叙事方法了,但是它是一小节一小节的向前推进。时间逆序的方法将重要的东西先展现出来:去月球的愿望,River,灯塔,兔子等等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再一步一步的揭示他们的小故事。这其中音乐的特效和研究人员时不时“我明白了”的对话让我这个不明白的人止不住的想继续探索。所以可以说我在剧情中从来没有觉得无聊过。而这最后一部分因为是高潮部分,所以作者干脆取消了很多探索的部分,直接让我们看剧情。——我觉得可以 :)。而River这个很神秘的人物的塑造也让探索多了几份同情和遗憾。我因为从来没玩过类似叙事方法的游戏,所以认为再剧情内容、节奏、叙事方式的处理上这个游戏是“神作”的范畴。 同时粗略的一想这种类似的手法可不可以用在小说、电影、绘画等其他的艺术种类上;会不会产生歧义,叙事不明白等等。 说实话在我的想象中会有一种强烈的不连贯感,感觉自己强行。虽然可以完整的讲述一个故事,但是在小说、电影这种长时间段连续的艺术中会产生思维断层的感觉?如果有类似的电影小说一定要膜拜一下。但是游戏的不同就在于我们在被动接受游戏的剧情和设定的同时也在主动的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和游戏的距离感和互动感更近、更亲切。因为你不去探索和解密就无法继续推动。所以在连贯的叙述中加入了暂停点——探索的时间。这一部分时间我认为很好的促进了对剧情的理解和吸收。所以在玩的途中我从来没感觉到剧情混乱过或者有强烈的思维断层的感觉。互许这是游戏特有的能够达到的一种叙事方式。 但是说回来可能以后的文章会说,除了剧情和音乐,这个游戏的其他方面很难有加分的项目。而且正如同我纠结哲学问题一样,《去月球》的最终落脚点在爱情上。并不是说赞美爱情的游戏或者任何小说、电影不好。诚然这部游戏用四个小时讲述了一段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但是它在其他思想方面却没有给出最终的引导或者答案。关于自我存在和自我认知包括记忆、identity、reasoning等等的问题它尝试去提到,尝试去暗示我们思考,但是除了暗示,连一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都没有说,甚至很多人都注意不到这个背景下的暗示。我想如果在剧情上能够揉进更多的分支,比如说我认为最后Neil的选择会是不改变John的记忆,如果我们选择了这条线,剧情结尾意义就会完全不一样了。而我更愿意在体会爱情的同时去想想更多的引导自我思考的东西。 ——最后一部分都有彩蛋了好吗!《黑客帝国》的墨菲斯都出现当彩蛋了好吗,这么明显的一个Cartesian,关于梦境和现实的思考,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还是落脚在了梦境,气死在街上。包括最后Neil嗑药和闪红光的暗示(之有进入别人记忆的人才看得到)。也就是说可能是梦中梦。哇这就很精彩了,但是没有后续了。如果《去月球》这个系列将会有很多部,那我很期待作者后面能够面对这些伦理和哲学的问题。 码了不知道多少字。音乐在part1的部分有简略叙述,人物我认为在这一部分没有太多的值得加入的部分了,大概就是被感动的不能自己了。 心得完结撒花*★,°*:.☆( ̄▽ ̄)/$:*.°★* 。当然很感谢《To the Moon》给了我一次全新的剧情游戏体验,爱情的体验和哲学的体验。最后附上一些自己哲学的思考吧。(最开始玩完的时候感觉说都说不完......) Technology that can create artificial memories.They offer this as a "wish-fulfillment" service to people on their death beds. Since these artificial… Continue reading To the Moon Part 4